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造就了西北人的豪放和豁达,而这种人文意义上的豪放和豁达也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一一西北文化。
西北文化作为中国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情感表达和情绪表现上更加直接,酣畅,在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爱恶憎欲的抒发上更加注重情感的宣泄和氛围的烘托,这种抒发方式完全不同于南方的细腻婉约,耐人寻味。在西北地区的方言中把“哭”说成“嚎”,把“叫”说成“喊”,把“喊”说成“吼”,这种语调的变硬和情绪的夸张化就是西北人内心的最好独白。
音乐最通人性,音乐也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这种迥异的形式和风格在经过不断的丰富,演变,兼容并蓄后,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陕西筝派就是西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
艺术形式之一。而陕西筝派中风格特点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苦音”和“欢音”,我们今天就谈一谈其中的“苦音”。
苦音,又称哭音,顾名思义就是苦楚、激愤的音调。苦音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也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苦音不仅存在于陕西筝乐中,更是广泛的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苦音”的名称,来源于唐代大诗人岑参的《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也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苦音腔的调式音阶和古筝苦音的调式音阶基本相同,都是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其中不同之处在于:古筝在弹奏手法上要伴有重颤音出现。这种独特的处理手法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意境韵味和艺术色彩的渲染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但苦音一般都以下行音阶出现,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本人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此外,福建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
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在传统乐理中,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按“三分损益”法还可引伸出“变宫”、“变徵”。从理论上推算,还可由“宫”向下属方面两次“五度相生”而引伸出“清角”和“闰”。这四个音:清角、变宫、变徵、闰(即fa、si、升fa、降si) ,被称为“偏音”(不作为主音构成调式)。它们是特性音,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古籍《战国策·燕策三》曾记载:“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变徵”的悲凉气氛。
由“三分损益”法而得出的上述九音(五“正音”、四“偏音”) ,其中有三组音列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即:
1、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 :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
2、清乐音阶(也称新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组成。
3、清商音阶(也称燕乐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闰组成。
苦音音阶与古代燕乐音阶的排列大致相同,只不过其“清角”与“闰”要略高些罢了。因此可以认为,苦音音阶是古代燕乐音阶在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的传存与遗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