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十大名曲赏析 《渔舟唱晚》

2020-09-24
贾熙华

3171fdfcc4db3b1d74f9b803f4268491.jpeg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以一篇即兴而作的《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滕王阁序》堪称中国古代写景的巅峰之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章全篇文辞华丽,韵律优美,既有视角的广度又有思想的厚度,磅礴的气势抒发之中缠绕着细腻的情感流露。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秋日的傍晚,绚丽的晚霞染红了碧波万顷的湖面,登高远眺,湖面和天空已经慢慢融合在一起了。如此的宁静!如此的安逸!如此的迷人!如此的美丽!仿佛将这种美景凝固成了一副画卷......

当一切还沉浸在画中的美妙时候,落日余晖映射下的晚霞和野鸭一起从湖面翩翩起舞,开始了浪漫的飞翔。沉静中的惊艳,凝固中的流淌又开始把人们渐渐地带进了画里面。慢慢远去的满载而归的渔船上飘荡出阵阵歌声传遍了湖边的群山,歌声中有充实后的舒缓,满足后的坦然。北归的大雁好像也感受到了秋天傍晚的丝丝寒意,艰难的长途迁徙终于换的了一份过冬的安逸。

秋水与长天铺设出的静谧之美,落霞与孤骛交织出的动态之美,渔舟与雁阵飘荡出的悠扬之美,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真乃千古绝唱!


关于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坊间流传两个版本:第一种说法是:1938年,著名古筝艺术家娄树华先生出于对《滕王阁序》的痴迷和对英年早逝的王勃的缅怀,以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创作出了古筝曲《渔舟唱晚》。此曲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经过70多年的表演证明,《渔舟唱晚》是公认的筝曲第一名曲!

第二种说法是:1912年,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等乐曲改编而成的,取名《渔舟唱晚》。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我们已经无法从尘封的历史中去找寻答案了,两个版本的《渔舟唱晚》虽然创作者不同,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是一样的,也算殊途同归吧。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建国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这一部分的演奏切记不可一味缓慢,一味的缓慢,让人产生昏昏欲睡,索然无味的感觉,应该是忽快忽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生发出一种淡而生恬的感觉。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来源:原创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